印章的产生源于制陶,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还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坏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
陶玺应该有两种含义。其一指玺印的质地为陶,由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结而成;其二指用以戳压泥陶上文字或徽记的印模。这些文字或徽记往往是器物主人或家族的名称或标记。
印玺是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产物,印玺的形成与货物、与属于私有财产的双隶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 “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诈伪”、“奸萌”显然是私有制出现后的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的行为。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以证明物归谁主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仅仅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宫”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即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他们主要为封建领土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由于商品经济不发展,当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和商业极少)的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才有了凭信的作用。
篆刻艺术是由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的。从形式上看,印章艺术与篆刻艺术没什么不同,都是刻印,但本质却不同,前者是实用艺术,后者则是欣赏艺术。
金石篆刻是中国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战国时期的古玺出土,到北京奥运会中国印的走向世界,中国的篆刻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以研习金石篆刻著称的百年名社——“西泠印社”。因靠近西泠桥而得名,故而被称为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主要从事金石篆刻创作与研究,同时兼及书画创作的民间社团。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 ,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印章的历史
前言
走过你征我伐、割据政权多如牛毛的南北朝,历史终于又一次挣脱窄狭的瓶颈,豁然开朗。但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劲吹印坛 800 年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九叠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隋唐印章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简牍早已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 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 2.3 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 5.4 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唐代公印
首先,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 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 字, 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 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 980 年“东关县新铸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 989 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 1 倍,达 0.1 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 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达 0.3 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与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标明铸印年月,如“东关县新铸印”背凿“太平兴国五年九月铸”。中期以后,在刻凿年款的同时,还凿有兼管颁发铸造的机构“少府监”的名称。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挥使朱记”。南宋公印转由文思院统管,背款中“少府监”遂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 年)靖康之难后,宋代官员仓皇南渡,印信多有遗失。南宋又重铸公印,不过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宋史·舆服志》)。
印章的发展
印章不是中国独有的,它的产生与人类四大文明相连。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即孕育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及黄河长江的怀抱中,当几千年前,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腾在大河流域的上空时,这些远隔千山万水的地方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印章这样相同的文化结晶。但随着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大文明的渐次衰落, 这里的印章文化之花也无可奈何地枯萎了。唯有中国的印章,自商代产生后,便紧随不断推陈出新的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峰峦叠起。从最初的纯乎实用到后来自觉地灌铸文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操,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印章文化。
(1)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
华夏民族的印章始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出现中国印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战国古玺为后世六七百年印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建立了官印使用制度,规范印章格式,开创了后来八百年中华印章的模式。
印章到了汉代,其兴盛达到顶点,不但其形制、钮式雍容多姿态,其印文的处理、章法的变化更成一代规范。汉印在我国文化艺术史的成就,比之于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和晋唐的书法、宋元的绘画,学术界提倡以汉印为宗。
汉代以后,印章艺术开始寥落,明清官印对汉印来说,已是强弩之末。唯有自明代开始在印坛上形成的、有的延续至今的多种流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创新了印章艺术。
(2)因时而异的印章名称
自战国以来,印章名称几经演变,因时而异,各朝各代的称呼各不相同,主要有玺、印、章、宝等名称。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朝以前,不论官印、私印都一概称作“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包括印章使用在内的一系列等级制度,规定皇帝的印章才能称“玺”,臣民的印章一律称“印”
印:作为人们熟知的印章名称,最早见于秦官印中,其称呼历经各代一直沿用至今。
章: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因汉据土德,土在五行中数五,故将通行的四字官印改为五字官印,称“章”。
宝:一代女皇武则天认为“玺”与“死”音近,于唐延载元年改“玺”称“宝”,此后,皇帝用印,玺、宝兼用。
此外,还有合同、关防、图书、记、朱记、符、契、信、押等名称。
(3)形形色色的印章材质
以印章材料划分中国印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元代以前为铜材时代,元代至清末民初为石材时代,此后为混合材料时代。
以用材坚硬度划分印章材料,可分为三类:
一类为坚硬,有铜、金、银、钢等材料;
二类为硬质,有石料、牛角、塑胶、有机玻璃等材料;
三类为软质,有光敏印、原子印等材料。
在印章材料中,以石材最为丰富,独领印章艺术风骚。石材有玉石、玛瑙石、水晶石、煤精石、花乳石、冻石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为当今印章石材的四大名石。
(4)变化丰富的印章钮式
印钮俗称“印把子”,现称“章柄”。起初的印章多为鼻钮、覆斗钮、桥钮等, 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和石材的广泛使用印钮题材多集中于喻为吉祥如意的动物类(如龟、驼、蝉、蟾、象、狮及十二生肖等)和神禽异兽类(如螭、凤、天马、天禄等)。在封建王朝时期,印钮及钮穿所系绶(丝带)往往是官职尊卑的体现, 螭虎钮、龙钮只限皇帝皇后玉玺用
(5)门类众多的印章类别
①阴文、阳文印:章面文字凸出的印章称“朱文印”或“阳文印”,章面文字凹入的印章称“白文印”或“阴文印”。早期的印章多为白文印。
②界格印:在印章章面划分日格、田格等,以格铸刻文字。秦印之前的印章多有界格。
③鸟虫书印:是一种经过美化和艺术化的文字,其印文笔画变化为虫、鸟、鱼、龙等形态。这种文字产生于春秋战国,流行于秦汉,而今在民间的春联上不时出现。
④肖形印:也称象形印、图案印、画印等,内容十分广泛,最常见的有虎、马、鹿、羊、熊、龙、兔、驼、鹤、鹭、鸡、鱼、龟等动物。
⑤四灵印:是图文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文字之外,饰以虎、龟、龙、凤四种形象,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象征祥瑞的生灵。
⑥子母印:又称“套印”,大印为母兽印,嵌合进一方子兽印钮,成母怀子的形状。以二套为多,亦有三套、四套的
⑦收藏印:钤盖于书画作品上的印章,也称“鉴藏印”
预约电子印章服务 请填写相关信息,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及时联系您!咨询热线: 400-160-8685